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女性时尚

时尚王歌曲-时尚王歌曲大全

2024-08-28 本站作者 【 字体:

今年的母亲节,由清华大学创新领导力项目博士生张永红撰写、著名作曲家龙伟华作曲、中国歌剧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刘彤演唱、北京移动副总经理刘岩制作的MV《母亲》发布后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这首歌是作词人张永红为母亲七十大寿所作,他介绍说,母亲是一位朴实坚韧的农民,用五亩地、五间茅草房养育了五个儿女。歌曲旋律轻柔,讲述着一个个故事,歌词和曲调不仅歌颂了农民母亲的伟大和深情,也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母亲的感恩。

我相信一首歌如果能真实深刻地感动自己,就有可能感动别人,因为不管一个人有多么特别,他也只是世间普通人中的一个,人性的内在心理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至少,如果你不能感动自己这样的人,你自然就别指望能感动其他你不理解的人。

歌曲创作,应该是为了表达自己最深层的情感记忆和心理需求。也就是说,每一代人都应该用自己的情感记忆、语境、习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记忆和内心感受。老一辈不需要太刻意地追求新时尚,也不要求年轻人严格遵循老一辈欣赏的艺术风格和语言。比如,在现实主义小说或报告文学中,一代人往往最擅长写自己的生活记忆,一代人也有责任为一代人书写历史,表达自己的审美价值观和生活诉求。在创作歌曲甚至创作其他文学艺术时,我们不仅不应该害怕所谓的“过时”和“代沟”,还应该明白一代人珍贵的记忆和最珍惜的人生感悟不会过时,也不会落入“代沟”的范围。

《母亲》歌词从“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和“当我长大了……”两个角度来描述母爱(A、B两段),以多重对比的方式,打开了个人家庭语境的维度和时代语境的维度,表达了几代人内心深处的母爱记忆。“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这一段(A段)因为表达简单而真实而扣人心弦,用几代70后及以前中国人在艰苦岁月中成长起来的记忆(尤其是那些童年生活场景),描绘出母爱对孩子、对家庭朴素、无私、温暖的奉献。

歌词写道:“小时候家乡穷,坛子里粮食不多,瓶里经常没油,母亲年年操心,为了让儿女们吃饱饭,早起晚睡,毫无怨言,里里外外事事都管,再苦再累也不掉眼泪。”简单的陈述,没有任何修饰,没有任何隐喻,但每一句都是对艰苦岁月的深刻回忆,每一个字都很有分量。接着是“长大以后”的对比:“长大以后家乡这么富裕,田园风光这么美,日月照新楼,每逢佳节母亲就操心,盼儿子回村里走一走,喝一碗我熬的小米粥,我拄着拐杖望着村长,未见儿女,眼泪就流了。”歌词将母亲从艰难岁月时坚强不哭,到如今常常因思念儿女而落泪的变化进行对比,巧妙展现了母爱的永恒亲情与温暖,也具有时代的观察力,幸福的母爱背后隐藏着社会进步之美。

全曲分为ABC三段,正如作曲家龙蔚华在创作笔记中所说:“A段用简单的音调与情绪展开,形成不规则的条形结构,使层次分明的A段完整起来。B段承上启下,逐渐分化,酝酿情绪爆发前的准备,并引向高潮的C段(合唱),使对母亲的强烈思念达到了情感表达的高潮!尾句通过木管的交接,逐渐升腾,让这份思念在沉思中飘荡!”

作曲家龙伟华将作曲、编曲、制作、演唱都定位在“气势磅礴”的风格中,在框架中以交响乐团的气势磅礴的演绎伴奏,展现了在艰难困苦中取得成功的人的自信与宏大的内心情怀,也隐喻了母爱的博大与宽广,以及时代进步后人生的幸福、光明、和谐与美好。在词曲结合上,作曲家在歌词的演绎上重视旋律中的告白感,在“深情吟诵”时遵循“声调情绪的起伏”,加入旋律的夸张和音乐的渲染,因此旋律显得十分真挚,情感朴实真实。演唱风格虽然气势磅礴,但个人内心深处的“个人情感味道”还是很浓厚,告白感还在。正是因为“宏大”的音乐形象(包括演唱)设计,歌曲对艰难岁月的刻画伤感却不伤人,音乐中充满了内在的力量。

这首《母亲》一方面通过母亲对孩子长大后的关爱与关怀,写出了母爱的伟大,另一方面也间接地歌颂了社会的进步,弘扬了正能量,歌颂了当下的幸福生活。最终一首关于母爱的歌曲,以有限的篇幅描绘了时代的进步,母爱、亲情等话题,在意识上以一种“大局观”的艺术气质写出来,甚至可能引导读者将对温暖母爱的欣赏升华为更高层次的思考和对社会进步的怀念。

从这首歌中我体会到,在歌词和歌曲的创作中,当下流行的“语言要新颖,要跟上潮流,语境不能停留在过去……”等观点,或许并不是普遍规律。相反,我们应该注重歌曲创作的细微之处,关注人们内心情感的私密性,从不同的主题和角度,明确时代对艺术语言和语境的不同具体要求,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相反,人们的情感应该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让生活唤起自己真实的情感、记忆和歌词。歌词的语境和文字的新旧问题,本质上不是问题,核心还是在于真爱是否合理、是否恰当。而这首《母亲》以记忆的新旧变化、意境的新旧对比、语境的新旧交替,让歌曲的层次更加丰富,情感更加丰富,让歌曲更加隽永,具有延展性。

“为了养活我的孩子……”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好,“温饱问题”是那一代人的深刻记忆。像《为了养活我的孩子》这样的老语境,其实是为了新生活、为了更好的未来而写出来、唱出来——歌词语言的新旧问题和语境的新旧问题其实是辩证的。

一般而言,在歌词创作方面,精致的歌词创作注重内在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注重起承转合、收尾的结构,注重句子的紧张与张力,注重押韵与破韵的处理,无不讲究“对比与统一”的关系。旋律的走向,声部的关系,乐器音色的关系,乃至音乐艺术本身,即时间的听觉艺术,无不讲究“对比与统一”的微妙关系。因此,歌曲是一门注重对比与统一的艺术。

《母亲》这首歌的对比十分丰富:“母爱”与“时代”是格局上的对比;“小时候……”与“长大后……”是时间上的对比;“艰辛”与“富裕”是生活经历上的对比;歌词中母爱的细腻与作曲编曲的宏伟,也是耐人寻味的对比;母亲在艰苦岁月中“不流泪”的细节对比与富裕生活中思念儿女幸福时的“流泪”的对比,加上旋律与编曲中各种音色的对比,以及歌词与音乐中常见的句子发展、转折与结束的对比,歌词与音乐不同层次上AB段的变化与呼应的对比。多重而丰富的对比,在充分享受的自然表达中,达到了有效的“对比统一”,使歌曲富有韵味,审美质感厚重,也更耐听。这里要强调的是,很多词曲作者,用专业的修辞手法去分析,似乎很有深度,很有技巧,也就是对比丰富,但并没有很好地统一,直接的感受就是“不顺耳”、“听不懂”。

我认为,“真情实感”或“感动人心”才是这些“技术对比”最“神奇”的“统一”的“笔法”。追随自己的感觉很重要,追随自己的真爱更是必不可少的。有人说,写出来的东西不美不顺耳,是天赋的问题。我觉得,或许有缘分和巧合的作用和关系,但归根结底还是缘分和人生是否在巧合中影响了人世间“真”“善”“浪漫”的纯粹和热度,也就是真性情与否的问题——性情影响禀赋,只有以真性情追求人生,有一颗真爱人生的赤诚之心的人,才有所谓的“天赋”,写出真爱的作品。而一个人是否具备善良、纯朴、悲悯、真诚的品质,其实和命运、机缘的影响、环境、家庭对其价值观的影响,以及个人的修养和领悟都有很大关系。

——对个人而言,真诚是关键。能否感动他人,真诚比才智和技巧更重要。所以,写自己那一代人熟悉的、感人的回忆、工作作风、生活细节,更容易写出好的作品。也就是说,坚持自己的风格和志向,风格在于人格、世界观、价值观、人生经历和回忆(包括作品欣赏和理论技巧的回忆)。

一首歌不一定要感动全世界所有人,但能感动自己和一群人,就是非常可贵的。哪怕全国不同地区听的只是一小群人,这个基数可以放大到全国,久而久之,就变成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哪怕是小众的东西,成为经典之后也会流行起来。《母亲》这首歌就不小众。当然,我们也要承认一个事实,90后、2000后、2010后的年轻人如果不懂历史,一般对温饱方面什么艰苦岁月都没有记忆,当经历不多的时候,可能很难引起深刻的共鸣。虽然我这个80后没有这方面的亲身经历,但我这一代农村、小城镇的人,小时候一般都是在简陋的食物甚至家庭困难中长大的。再加上看过其他影视、文学、历史类作品的经历,听它的歌还是有生动的感受。所以,当一代人唱出一代人心中的真爱时,就是在为大家写一个时代的记忆,写出人们需要铭记的往昔岁月。

文艺要努力以艺术形式之美去打破文化和思想的隔阂,要有一些作品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去感受他人的生活,去体验历史中的生活。

比如余华的小说《活着》,写的是我们80后不曾经历过的岁月。余华从亲情的角度去写,朴实而深情。从一片树叶知道秋天来临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惊叹不已,潸然泪下。人性和人类常识在任何时代都是共通的,情感的真挚才是艺术创作最好的“技巧”。《活着》这样的小说,不仅没有代沟,还让其小说成为近年来年轻文坛人士经常谈论的时尚。那些随着年龄增长而越来越经典的歌曲,如《乘船》《邮票》描绘了许多年轻人不曾经历过的事情。《一封家书》中的交流形式,早已脱离了十几年来中国人的共同生活。这样的老歌不仅不会因为语境过时而被时间所淘汰,甚至可能因为这样的艺术作品而让一些过去的生活形式成为一种值得记忆、值得思考、值得体验的文化。

这首《母亲》不忘岁月的艰辛,是对“母亲”这一代人艰苦奋斗、奉献于基层人生价值的认可,是一首以亲情角度唱响勤劳善良、平凡生活的歌,也是对今天过着幸福生活的我们,不忘历史的警示。音乐本应是其他文学体裁的平凡组成部分,与文学等艺术一样,不仅要歌颂真善美,也要书写历史记忆,更应该有深刻铭记、反思的作品,甚至需要批判与呐喊。比如《罗刹娑婆世界》、《孤独的勇者》等歌曲,在艺术形式之美的深处,呈现出作者内心社会责任感的善与勇之美。

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由于思想、观念、习惯等差异而产生的隔阂,以及所有因两代人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无效沟通。有效的沟通意味着不会有代沟。当我们的爷爷奶奶反复给我们讲过去那些艰难的日子时,我们可能会觉得有代沟,但当余华在《活着》中讲出来时,我们却感到非常感动。这就是文艺工作者的魅力所在,用艺术的魅力去打破代沟,而不是回避可能造成代沟的话题。

事实上,一些时事话题的写作,也可能因为矫揉造作的情绪和轻浮的风格,让基于生活中人性的审美体验变得尴尬。比如,一些刻意写得幼稚的童谣。明明每个人都有童年,生活中处处可见别人的童年,但我们不得不感到,过多的童谣、儿歌给人强烈的“代沟感”,小孩子不爱听、不爱学、不爱唱。

歌曲创作不必太在意当代性的问题,包括题材、语言、语境、修辞、风格等等,更重要的是歌曲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精神内核不能单薄、浮于表面。太多的歌曲,无论什么风格,都是颂歌——愿字句句都充满阳光、青山绿水、鸟鸣燕舞,仿佛音乐的世界里除了春天和阳光,就没有四季和黑夜;没有夏日的酷暑,就没有秋天的收获;没有秋天的伤感和风雪的飘逝,就没有对春天的美好向往;没有黑夜的理解,就没有对光明的热爱和珍惜。

——有一种创作倾向和精神亚健康,我们必须警惕。在音乐界,具体体现在词曲创作者身上。他们写到哪里,那里就是世界上最美的,他们心中最挚爱的;他们写到谁,那里就是他们笔下最伟大的,他们心中最感动的。他们经常在歌词中加上“最”。比如,“最美”这个词,在当代中国词曲创作者中,已经用得没有分量了。

——我们看到唐诗宋词有多美,有多少用了“最美”这个词?当下的音乐创作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多从反思、回忆、批判的角度去关注。

至少保持内心的朴素与真诚,才能更好地触及自己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善良性情和喜怒哀乐,从而更好地避免歌曲创作中的俗套与空谈。

60后作曲家龙伟华和70后作词家张永红在创作《母亲》这首歌时,用自己对过去岁月的真情实感和生活记忆,朴实细腻地谱写了这首歌,表达了他们心中最真挚的母爱回忆,从而散发出他们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使得歌词的节奏和音乐的旋律优美动人,达到了歌词真情流露、曲调流畅、寓意丰富的目的。《母亲》是一首缅怀母爱、缅怀过去艰苦生活的歌曲,隐约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幸福生活,坚持社会进步的进步方向。

我没有唱歌方面的专业造诣,就说一些很主观的感受和体会吧。演唱的第一印象,就像《望着月亮》《十五号的月亮》《想家的时候》这些耳熟能详的作品那样真实亲切,人声形象中的内心情绪控制得恰到好处,驾驭自如,有一种熟悉的怀旧和人情味。在如此宏大高亢的旋律中,歌手在对极具共鸣的歌词和音乐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将声线设计梳理得非常贴近情绪的起伏,驾驭自如,又仿佛有种浓浓的告白意味,仿佛是一首思乡、亲情的老歌。上述美感,表明演唱者不被声乐表现技巧本身所束缚,而是紧紧围绕歌词与音乐所呈现的情绪起伏的节奏变化,能够沉浸于“歌词主体角色”之中(而不是认为演唱者是在唱别人的情绪,代替作词人说话)。可见演唱者不仅对歌词与音乐理解透彻,内心也有着深刻的共鸣,能够激情自如地驾驭声乐演唱技巧,做出有效而灵活的声乐诠释,使其主观的二次创作恰到好处。

舞台很小,歌曲很短,但纯粹的歌声却能在不同的时代引起人们一次又一次的共鸣。干净、真实地唱出内心的感受和怀念——用真心、真诚的思想和感情,让每一句歌词、每一句台词都没有杂质,让每一个音符都充满心灵的洁净,让每一代人都能唱出一代人心中的真爱!

长沙,2024年5月16日

(作者:邓海华,湖南省音乐评论家协会音乐评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音乐评论》杂志执行主编,湖南省音协少儿音乐学会副会长,长沙市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月亮岛词刊》杂志执行主编,长沙市音乐家协会副秘书长)

时尚王片头_时尚王歌曲_时尚王歌曲大全

阅读全文
id_1广告位-3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