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女性时尚

美女整形过程-整形美女过程视频

2024-06-25 本站作者 【 字体:

每个人都爱美,尤其是现在。

从“变富”到“变美”,中国人已经突破了物质温饱的藩篱,压抑已久的对生活品质的向往、对美好形象的追求,正如潮水般涌动。

从减肥到健身,从染发到塑身,从炫耀到选美,欣赏美、塑造美,成为全民的“生活叙事”。据媒体报道,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代北村于2018年6月开办“塑身班”,邀请城里的健身教练来村里授课,报名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人。从颜值到网红,从生活到文化,消费升级拉动需求,一场美业革命正在兴起。

这是一种觉醒、一种解放、一种进步。

但同时也要看到,其中有误解、有误路、有陷阱。

整形美女过程图_美女整形过程_整形美女过程视频

年轻女子在健身房锻炼。 鞠焕宗 摄

大众文化的滋养

促进了民族审美意识的蓬勃成长

喜爱美、追求美、创造美,不仅是物质富足后对生活品质的渴求,更是精神富足中自主权利的表达,更是新文化潮流中审美意识的成长。

当今社会已进入“视觉文化”时代,数字图像、网络视频、网络游戏……新媒体不断变化、崛起。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大众文化正悄然转型,以视觉的愉悦感和愉悦的体验,传递出令人难以抗拒的审美魅力和吸睛效果。在视觉文化的召唤下,日常生活加速审美化进程,承载着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社会影响力,彰显出大众文化鲜明的民主性和广泛的连接性。

“读图文化”演变为“看脸社会”,美丽的容颜、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身材受到人们的追捧,身体美学在视觉文化的照耀下,进入大众的生活视野。

多少年来,对精神与灵魂的向往与敬畏,对肉体的遮蔽与羞愧,一直教导、传承、影响着我们。今天,在丰衣足食的生活滋养中,在幸福阳光的沐浴中,身体在觉醒,欲望在升腾,人们重新发现了身体的美。它散发着一种浪漫,一种诗意,它是快乐的源泉,是审美的呈现。美在生活,美在日常,美在我们自己。作为生命与精神的存在,身体的文化内涵不断被发掘,其审美价值也得到充分释放。

消费主义的兴起也让身体美学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视觉文化、身体美学被转化成各种新奇的消费符号,大放异彩。嗅觉敏锐的资本从中抢占了巨大的商机。借助大众媒体和网络空间,在满足消费者视觉审美需求、实现感官美感愉悦的过程中,实现了商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的颠覆与变革。由此,网红消费、外貌经济闪亮登场,各类偶像明星借机收获了大批粉丝与财富。在社会审美情趣与消费取向的迁移中,消费者也共享了身心愉悦与审美解放。

克服审美误解:

超越功利、拒绝歧视、突破陷阱

审美体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然而在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中,美的体验在功利的审美取向中常常被扭曲和异化,外貌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和一种人力资本,在市场规律的引导下进行生产和交换,实现资源的增值功能和资本的商业价值。

人人都爱美,在审美活动中带有功利心态,大多数人也不例外。经济学家哈默梅什曾做过一系列专题调查,结果显示,在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相貌丑陋的人收入低于平均水平,而相貌漂亮的人收入高于平均水平。哈默梅什还创办了“美丽经济学”,专门研究美貌与成功之间的关系。

问题在于,如果我们过度解读这种“美貌溢价”现象,背离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只以貌取人,鼓吹“长相就是正义”、“长得好看不如学业好”,那就越过了红线,踏入了社会歧视的误区。由此可见,求职面试中的外貌歧视屡见不鲜,而随着服务业的日益繁荣,这种歧视也愈发严重。压力之下,一年中的暑假成了整容的旺季。不少毕业生面对升学、就业的压力,急于以崭新的面貌提升自身优势,抓住难得的机会。由此,我们能感知到一种沉重而无奈的社会心理,以及一种错位而畸形的人才观。

前不久,云南瑞丽一名女播音员被公然任命为市招商局副局长,引发网友质疑。当地组织部门回应:能力与职位相匹配。美女从政,常被怀疑靠美貌升官,这当然是性别歧视。美貌不是罪。但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有罪推定”?因为外貌歧视在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已经固化为一种干扰人们判断的思维定势。

有盲目信仰的地方就有陷阱。对容貌形象价值的无限放大和过度追求,自然产生了一种近乎偏执甚至狂热的社会风气。由此便有了美容行业的野蛮生长,“美丽变毁容”的恶性事故频频见诸报端。为了“复制”他人评价中的“美丽容颜”,不少年轻女性不惜付出金钱、残疾甚至生命的代价。还有一些贪婪的贷款公司,设下“零抵押、零担保、低利息”的诱饵,暗藏重重隐性条款,与非法医美机构“联手”,诱导众多学生陷入“美容整形贷”的深渊,苦不堪言、无法自拔。还有一些不法商家,专门针对儿童、青少年,整容广告天衣无缝。 当这些未成年人尚处于发育阶段、审美尚未形成时,就拼命地向他们推销“只要长得好看,就是人生赢家”,并把定制整容当成成功的捷径,直接影响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扭曲了他们的审美观念。

整形美女过程视频_整形美女过程图_美女整形过程

第二届“国民美育·诗意的出现”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在京举行,家长们带领孩子参观展览。 任超 摄

美丽在哪里?

美在于自然,美在于性格,美在于灵魂

让每一个自己变得美丽,是每个人独立的个人权利,通过医学美容手术,以及对一些身体缺陷、身体损伤的常规修复,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让生活更加健康、更有尊严,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勇敢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行为。

但每一个样貌各异、面容各异的自己,为了写出一个大大的“美”字,是否都要经历“削脸骨”、“脂肪移植”等大费周章才能“再造一个全新的自己”呢?事实上,如果背离了本真本质,就失去了美的价值。这种刻意营造的、远离自我真实存在的“美”,究竟能闪耀出多少魅力,又能维持多久的魅力呢?

美在哪里?当我们以为自己在行使选择自己形象的权利时,其实背后已经隐藏着媒体的操纵和时尚的影响,以及资本的暴政和技术的诱惑。

多样的生活方式、多元的价值观体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基础和支撑,是每个个体鲜活的自由与天性。

令人担忧的是,大众的审美需求在蓬勃兴起,但审美标准却在迅速趋同。审美的丰富性和独特性逐渐被时尚的标准化和模式化所俘获,并构成一种隐性的胁迫和欺凌。难道中国人都丧失了审美想象力?就像大自然一样,有千姿百态的令人赏心悦目的变化,但我们却要求玫瑰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芬芳。当年,影视界刻意营造的“脆弱之美”明星文化风靡一时,引发了一轮激烈的争论。争论的本质绝不是对生命“脆弱之美”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多元审美的包容性提升。

美在于自然、美在于性格、美更在于心灵。

中国人的美,不仅仅指美丽的容颜、傲人的形象,更是朝气、力量、文明的展现,健康、智慧、品格的外化,更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审美方式的提升。

当今社会,从心态到言语到行为,道德沦丧、法律漠视、私心横行、各种浮躁、唯利是图、暴戾之气盛行,这已不是什么秘密。没有自然的美是虚伪的,压抑个性的美是专制的,没有灵魂的美是苍白的。没有价值观的引导、没有文明的根基,再美丽的外表、再高尚的价值观,都很难让人看到任何光彩和光芒。

大众文化的兴起,推动了现代审美潮流,也助长了人们对于感官享受的沉溺,它提升了我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却也滋生了虚幻的自恋和自欺欺人。

在这个美的时代,美是什么?为什么美?怎样才能美?全社会亟待开展一场“公民美育”: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为重点,培养审美素养,提升精神境界,促进公民自由全面发展,在个体审美意识的生成和审美超越中塑造全社会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从容貌到品质,从形象到心灵,美好时代将为我们未来的生活开辟无限风光,为我们的生命成长拓展无限生机。(作者:苏蓓)

阅读全文
id_1广告位-300*300